風暴已至,橫店變成“豎店”
走在橫店的環(huán)城北路上,一邊是按照故宮1:1建造的明清宮苑,一邊則是一家家影視文化公司成排佇立。走近細看和詢問,許多公司已倒閉,或轉向其它行業(yè)謀生。
風雨欲來,路上行人漸散,這些影視公司在陰云下顯得陳舊又破敗,這是我們第一次對影視寒冬有了具象化的認知。
橫店,這個承載著無數影視從業(yè)者夢想、熱愛和向往的地方,正被微短?。ㄓ址Q“豎屏短劇”)這一時代風潮改造成“豎店”。
“橫店現在拍的大部分是微短劇。”帶我們去青芒果片場的司機大哥在途中閑聊時說道。
有媒體統(tǒng)計稱,在橫店,每天籌備、開機、殺青的微短劇有近百部,熱門場景五六個劇組同一天拍攝更是常態(tài)。最火熱的時候,光是一棟開業(yè)僅半年的大樓,就有超過1000個微短劇劇組在這里拍攝。
在這之前,我們一直以為,按照目前媒體報道的狀況,在橫店拍攝微短劇的劇組在今年應該是只增不減。但出租車司機對我們說:“其實今年比上一年少,大家都在觀望。”
實際上,市場供給端正有意識地進行降溫,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行業(yè)內卷下邁向新發(fā)展階段的必經之路。
橫店微短劇,也走到了不得不破局的階段。
01
橫店轉身
在橫店,有過多年長劇制作經驗的朵姐,第一次聽到微短劇時,大體了解所需人員和設備后兩三天,就決定結合自身已有的團隊基礎去嘗試。
朵姐的轉型,體現著橫店變豎店的優(yōu)勢。如今成為微短劇出品人和制片人的她,向我們分享道:“剛到微短劇這個行業(yè)或者剛開始做導演的這些人他可能并不知道怎么導演,他沒有經驗,但我們有經驗的導演就知道一場戲有哪幾個鏡頭要用。”
有一定合作經驗的團隊,進入微短劇賽道時,更容易適應,特別是在工作效率上,比新入場的人有較大優(yōu)勢。
事實上,在橫店從事微短劇生產的制片人,有相當一部分是科班出身,他們來自北電、中戲、上戲等影視專業(yè),有過制作紀錄片、電影、傳統(tǒng)電視劇或是網絡劇的經歷,最初接觸微短劇時,他們可能有些“疑惑”甚至“排斥”,但在理解市場需求后,更多還是用“嘗試”“探索”等詞去形容目前的狀態(tài)。
單老師是導演也是編劇,制作過電影和長劇,同時作為業(yè)內人士,在上海戲劇學院授課。他表示,剛開始接觸微短劇劇本時,讀兩頁就讀不下去了,但后面逐漸接受它存在的合理性。
“其實當你真正走進微短劇,你就會明白它有它獨特的美”。如今,單老師直言當下微短劇存在內卷的現狀,并表示自己會不斷做新的嘗試,例如青春疼痛系列。
出身于北京電影學院的王老師,目前是微短劇行業(yè)的制片人,但他不認為自己屬于學院派,他認為“能拍好電影的不一定是電影學院的本科生”。面對草根群眾進入微短劇賽道,他坦言,微短劇的出現讓更多普通人的品味得以呈現在熒幕上,影視行業(yè)的審美不再由過去小圈子內的少部分人代表,他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多優(yōu)秀的導演在短視頻和短劇中出現。
制片人趙老師就是屬于影視行業(yè)的新人,在談及選擇微短劇劇本的標準時,她表示更注重以普通觀眾的眼光來挑選。目前他們團隊對自己的定位是主打溫情路線,如通過年代劇將身邊親人過去的經歷展現給觀眾。未來他們也會繼續(xù)結合身邊親人的故事編寫劇本,并拍成微短劇,為市場上不同的受眾帶來多元的觀影感受。
據趙老師透露,團隊下一部片子是橫屏短劇,主要是關于抗戰(zhàn)老兵落戶我國臺灣后,老兵的后代子孫帶其骨灰重返故鄉(xiāng)的故事,這是團隊中一名編劇身邊的真實案例。
02
在現實與夢想間沉浮
商品,是大部分業(yè)內人士對微短劇評價。作為一種衍生于互聯網生態(tài)的影視產物,“短平快”與“接地氣”是微短劇的主要特征,高效的市場化運作則是其產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重要驅動力。
為追求投資回報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如果微短劇市場某部短劇爆火,大量制作公司就會在短時間內快速涌入這一題材賽道,以爭取平臺流量推送和曝光的機會,如此便導致微短劇市場出現內容題材周期性同質化的問題。
“比如說一個一千萬大爆款的背后,我模仿他,我還有500萬的量。但是如果我沒有模仿他,我自己創(chuàng)新一個,可能50萬的量都沒有。其實還有一個風險因素,從產品角度,我當然是做別人驗證過的產品是更放心的。”微短劇制片人馮老師針對市場同質化現象解釋道。
“夢想要放在心里。”果來影業(yè)的導演單老師在談及進入微短劇行業(yè)后感慨。影視寒冬的到來,讓長劇的制作數量銳減,在此背景下,低成本、回報快的微短劇,成為許多影視公司維持生計、補貼長劇花銷的重要選擇。
單老師坦言,自己的團隊需要養(yǎng)活,微短劇為觀眾提供情緒價值,賺的是人性的錢,但是他依舊保持對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的赤誠和熱愛,明年他將會有一部關于女性主義的電影上映。
微短劇的出現,也對編劇過往已有的知識結構造成一定的沖擊。“微短劇很少有原創(chuàng)的東西,基本上就是在一些取得市場驗證的短劇上,它獲得了很好的票房效果之后,我們把它的基礎框架拉過來,再對一些名場面進行升級,所以基本上不是說同質化的問題,這個行業(yè)就是以同質化為生的。”身為編劇的丁老師說道。
令人擔憂的是,微短劇同質化的內在肌理,往往導致劇本情節(jié)抄襲亂象頻發(fā),而創(chuàng)作者的知識版權保護有限。受訪的許多編劇表示,自己的創(chuàng)意或者劇本會被某些制作公司剽竊或洗稿,這無疑不利于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另外,微短劇市場的周期性題材熱,也容易讓許多優(yōu)秀的劇本錯失風口,失去影視化的機會,這對原本出身長劇的編劇提出新的挑戰(zhàn)。
很多人說,微短劇是“草根的烏托邦”,哪怕是非科班出身的演員,也可以憑借自身演技在這里獲得更多的機會。相較一直在長劇中當群演,他們在微短劇中可以說上臺詞,嘗試不同的角色類型,甚至扮演主角。但對于科班出身的表演系人員而言,過于商業(yè)化的微短劇與在校期間創(chuàng)作的學生作品有著巨大的鴻溝,藝術追求的落差導致內心的職業(yè)認同感遭受沖擊,有時候甚至對未來的演藝生涯前途感到迷茫。
微短劇演員阿淇透露,現在許多橫屏(長?。┑耐ǜ娑济鞔_不接受參演過豎屏(短劇)的演員。
“每個人都有夢想,是星星都會發(fā)光,但現在我還沒被點亮。”微短劇演員小凱在訪談時無奈說道。
03
低質短劇的破局
微短劇前期的野蠻生長,內容膚淺、暴力、血腥的特質,也被觀眾所詬病。隨著國家監(jiān)管政策的收緊,廣電以及各地政策紛紛頒布,加之觀眾對“精品化”內容的召喚,行業(yè)過往憑借低俗內容賺取流量的野蠻生長之勢得到扼制。
華玲影視傳媒制片人鞠玲玲,也經歷了這樣的轉變,從過去的隨波逐流,大家拍什么自己就拍什么,到如今,她開始慢慢以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制作的微短劇,試圖尋找市場的空白點和創(chuàng)新可能。
最新殺青的《尋找灰公主的秘密》,突破了市面上“白瘦幼”為主的女性故事題材,在容貌焦慮的當下,影片以“胖女孩也值得被愛”的主旨,演繹了一段溫情故事。鞠玲玲說:“短劇要有正能量,為普通人發(fā)聲,因為每個人我都覺得是金光閃閃的,不管他是好看還是不好看,我覺得都可以受到關注。”
制片人王老師在訪談時也表示:“我們肯定要了解你們愛看什么,然后做出你們愛看的東西,同時也有一定的責任在里面,就是不能太low,上能陽春白雪,下能下里巴人。”
微短劇盡管以產品邏輯進行市場資金變現,以“編劇中心制”完成富含賣點的高效制作,但總有一些影視從業(yè)者堅守這一新藝術形態(tài)的內容精品化使命和責任,力圖在情緒價值外尋找更深層次的人生思考與公共價值。
此外,微短劇市場的審美趣味也在飛速變化,行業(yè)競爭逐漸白熱化,如何貼近大眾心聲,通過真實性和落地感回歸現實生活的煙火氣,用高質量的視聽畫面表達主題,是所有微短劇從業(yè)者的重要課題。
在訪談時,多位導演和編劇都把《引她入室》視作微短劇精品化的重要代表作。該劇直面家暴、出軌等現實家庭倫理問題,以出色的視聽語言呈現了當代女性在面對家庭不公和壓迫時相互救贖的故事。
訪談者鄧編劇指出,過去微短劇很少聚焦老年人,但近期老年人婚戀成為市場的新題材??梢娿y發(fā)群體的生活追求也逐漸被微短劇行業(yè)市場呈現。
東陽鴻蒙影視公司的制片梁老師給我們分享了一部關注聽障人士影視需求的手語微短劇《王妃歸來》,它不僅為聽障人士提供實現自身演員夢的機會,也填補了當下市場關于手語影視作品的空白,更好滿足了聽障群體的娛樂以及精神需求。
未來,我們相信更多垂類市場會被微短劇所捕捉,而更多普通受眾的日常生活故事也將被看到、講述與呈現。
本文轉自于 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