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逆勢成長的“硬核”成績單,讓業(yè)界掀起向華為學習的熱潮;但許多人都無意識地忽略掉了一個關鍵點:學習華為如何學習別人。華為30余年的成長史,就是一個不斷尋找巨人肩膀、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學習史”。
很多人在學習華為,其實華為最值得學習的,是華為的學習方法,這也是華為能夠在各領域迅速趕超對手的關鍵。華為向別人學習的方法中,有三個思維是有共性的,那就是靶向思維、求漁思維、迭代思維。
靶向思維:先瞄準,再開槍。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求結果為指引,有著極強的功利性,一切學習是為了打贏接下來的這一戰(zhàn),用華為人的口頭禪“讓打勝仗的思想成為一種信仰”。
求漁思維:求之以“漁”,而非求之以“魚”。華為人學習,學因不學果,重在探索事物背后的發(fā)展脈絡,就像庖丁解牛首先花時間摸清楚牛的肌肉、骨骼、經絡,找準關鍵再下刀,自然就游刃有余。當你找準原因,則解決方案自然而然就出來了。人們常說“一切商業(yè)問題的背后都是人的問題”,學習也是如此,人是一切學習的根因,因此我在這個模塊重點關注“人”在求漁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
迭代思維:這是華為讓競爭對手無比忌憚的關鍵。華為決定進入一個行業(yè),做一個新業(yè)務,一開始都很“土”,是小學生水平,犯了許多幼稚的錯誤,惹得業(yè)界恥笑,但是幾年之后再回來與華為交流,它已經是博士水平了,跑到行業(yè)前三名去了。這是什么在起作用?是迭代思維。受到老板任正非長期主義價值主張的影響,華為人非常愿意做時間的好朋友,不斷地改進,不斷得優(yōu)化,不斷地夯實,回頭一看,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了。時間,成為競爭對手的敵人,也成為華為人的好朋友。
當我們把靶向思維、求漁思維、迭代思維連起來,就是華為人學習的三步曲:
先來說靶向思維,所謂靶向思維,就是目標導向:先瞄準,再開槍
無論是個人層面的學習,還是組織層面的學習,必須“以我為主”,知道自己要啥,否則一定會“學丟了”,在知識的汪洋大海中迷失自己。學習別人,不是為了成為別人,而是為了超越別人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像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所推崇的理念:解放思想,眼界打開,以我為主。
華為在學習這件事上,腦子非常清醒,先瞄準,再開槍,目標導向非常強,一切以解決瓶頸問題為靶心,一切以改變現狀為出發(fā)點,一切以解決自身發(fā)展為驅動力。
這樣的學習理念,挑戰(zhàn)在哪里?人都是有路徑依賴的,過去越成功的人對自己過去做事的方式方法越是自信,但過去的成功不是未來前行的可靠向導,為了克服這個困難,任正非非常關注如何對人的行為進行改變,甚至不惜代價“放狠話”。
1999年下半年,任正非邀請IBM到華為指導構建集成供應鏈體系(ISC),在該項目軟啟動階段工作匯報會上,任正非是這樣強硬開場的:
“我們還是一句老話:先僵化,后優(yōu)化。各部門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一致,一切以顧問的看法為準。如果各個部門認為這個不重要,顧問認為很重要,那就很重要。我認為在現階段推行集成供應鏈,可能聰明人比其它項目聰明人還要多,因為我們有很多聰明人都干過供應鏈,擁有經驗,只不過這個供應鏈不簡潔、不流暢、不系統(tǒng)。因此,這個過程中的阻力比沒有從事過這個工作的阻力還要大,但是我們劃一個界限,以顧問認識為主。全套優(yōu)化方案,三年以后再談;三至五年之內一定要以理解為主,而不是以創(chuàng)新為主。這一點,我們的態(tài)度很清晰、很明確。就像現在中國五千年文化已經固化了,允許幾個思想家多提一點建議,多寫一些文章,我認為中華民族沒那么容易被你改變。集成供應鏈解決了,公司的管理問題基本上就全部解決了?!?/span>
華為在學習引進業(yè)界做法時,對于大部分人追逐的“最先進方案”有獨到的解讀:關鍵是我們能使用得好,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這才是我們最需要的。華為的學習,總是帶著問題找老師,不是泛泛獵奇,是有焦點的,這種有問題意識導向加上顧問方有經驗,因此進步很快。
華為在學習這件事情上,不是面子工程、形式主義,而是追求實用主義、長期主義。當看到學生這么有誠意有決心,要錢給錢,要時間給時間,作為老師的IBM,能不好好地把壓箱底的干貨拿出來嗎?
華為向西方企業(yè)系統(tǒng)學習管理的時候,有一套學習“元規(guī)則”(meta-routines)。什么叫“元規(guī)則”?也就是無論早期學習IPD(集成產品開發(fā))、ISC(集成供應鏈)、財務“四統(tǒng)一”,還是后來學習LTC(從線索到回款)、IFS(集成財經服務)……所有的學習都會以這些學習規(guī)則作為底層邏輯。
下面對華為的六條學習“元規(guī)則”做解讀。
所謂“以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作為標桿”,指的是聘請西方知名咨詢公司,通過學習業(yè)界最佳實踐來幫助華為縮短與國外最好公司的差距。
華為是一家胸懷大志的企業(yè)。1998年《華為公司基本法》頒布時,就在第一條明確列出自己的夢想:“華為的追求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并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舍的艱苦追求,使我們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yè)。”請讀者注意,華為的追求不是深圳市第一,不是廣東省第一,不是華南第一,不是中國第一,不是亞洲第一,而是全球第一。
志向不同,對手就不同。正所謂“你的對手是誰,決定你在江湖中的段位”,這讓我想起電影《精武門》,霍元甲的理念是:哪里有武館,我就打到哪,打贏了這條街,我們就是武功第一?;粼椎牡茏雨愓鎰t不這么認為,他的理念是:哪里有日本人,就打哪里,打贏日本人,才是民族英雄。我們不難發(fā)現,霍元甲和陳真在對待競爭對手的格局和視野方面,相差不止一個量級。
任正非志存高遠,為華為注入的經營理念是:要么不進入一個行業(yè),要進入一定要做到全球前三名,成為有話語權的關鍵玩家,而不是謀求在邊緣玩一玩。
“欲達高峰,必忍其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華為秉承這個理念打到最后,對手已經不再是一家企業(yè),而是全球“最強國”——美國。
2019年5月21日,美國商務部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極限施壓不到一周時間,任正非在華為深圳總部接受央視等媒體采訪,談到這種高追求,意味著華為必須承受普通企業(yè)難以承受的挑戰(zhàn)和壓力:“我們犧牲了個人、家庭,是我們?yōu)榱艘粋€理想,為了站在世界高點上,為了這個理想,跟美國遲早就是會有沖突的?!眰ゴ蟮谋澈蠖际强嚯y。
正是因為有這個高追求,華為選擇老師對標學習時,必然是在全世界范圍找最好的老師,把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實踐作為標桿,比如流程方面對標IBM,運營商業(yè)務對標愛立信,手機業(yè)務對標蘋果……這在后來演變成為華為人的思維慣性,啟動任何新業(yè)務,不是一上來就閉門造車搞產品,而是先看看全球行業(yè)那些最牛的玩家是怎么玩的,華為與它的差距在哪里,應該怎么改進。這就像中國乒乓球隊,為什么經常包攬世界男女單打雙打冠軍獎項,那是由于每一個現役隊員的陪練教練幾乎都是前世界冠軍。
樹立了高遠的志向之后,在方法上如何才能取得西方真經?華為的“捷徑”是:不惜重金聘請西方知名咨詢公司,通過學習和采納業(yè)界最佳實踐來幫助華為縮短與國外最好公司的差距。華為選擇老師是非常慎重的,經常把業(yè)界的方案都拿過來認真比較一遍,看是否真的匹配才下定決心去學。正因為前期對學習對象及其解決方案有了深入思考和判斷,確認利大于弊,引入后才敢于“削足適履”去執(zhí)行。典型的案例是集成產品開發(fā)(IPD),任正非親自帶隊去美國考察多家公司,最后才選擇IBM作為管理變革的總架構師。
華為學習元規(guī)則2: 先僵化、后優(yōu)化,再固化
有一句俗話:不花錢,你就不會珍惜;花了錢,你就會格外珍惜。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98年拜師IBM開始至今,華為累計支付給全球咨詢公司的咨詢服務費超過400億元,以至于有人說“華為管理大廈”是用金子貼出來的。既然“學費”這么貴,必然對老師所教的東西很認真對待。但是,學習從來就不是一個舒服的事情,是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自己的傷口上撒鹽巴,遇到學習的困難怎么辦?華為人選擇硬扛下來,“錢都已經花了,硬著頭皮也得啃下來”。
舉一個例子,1998年8月起,任正非邀請IBM公司顧問進駐幫華為做管理變革,當時IBM顧問輸出的報告文本全部是英文,那個時候華為很多員工的英文水平也不太好。華為人在白天和IBM顧問并肩工作,陪同顧問去找各部門調研訪談,晚上把顧問輸出的所有英文文檔翻成中文,然后對每一頁PPT都進行認真討論,這個是什么意思,應該怎么理解,為什么顧問這么說,華為為什么沒有做到,原因在哪里,我們過去的做法是不是可以繼承……如果有不懂的,趕緊把疑問點連夜整理出來,第二天一早向顧問追問請教。那段時間,華為項目組普遍每天工作到晚上十一二點,周末也不休息,一定要把顧問本周教的知識串起來理解,到了星期一再和顧問溝通確認,連續(xù)幾個月都是這樣做下來。
華為人為什么在學習上愿意對自己這么狠?整得這么辛苦?是因為老板任正非要求華為學習別人的東西,采用“精確復制”策略,“先僵化、后優(yōu)化、再固化”,盡可能如實地在華為內部復制業(yè)界最佳實踐和制度。
為了便于理解這一點,我再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案例。華為的內部OA門戶名稱比較奇怪——W3,我剛進華為的時候不理解,就問我的思想導師(華為給每一位新員工配備一位思想導師,幫助新員工渡過試用期),他回答:“因為IBM的內部OA門戶就叫W3,為了順應IBM顧問的習慣,避免給華為人傳遞知識時還要轉化專用術語,老板就要求全部照搬,完全順應顧問的語境習慣?!币惨驗槿绱?,在華為內部有非常多的術語縮寫,華為內部論壇“心聲社區(qū)”曾有人專門整理過華為術語表,如果每一個術語一行字排列的話,用A4紙打印出來都有上百頁,當你翻完這些向西方企業(yè)學來的術語,讓人不由感嘆任正非“精準復制”的決心,也就理解什么叫“削足適履”了。
華為學習元規(guī)則3: 領導者將心注入
在顧問給華為授課時,任正非和公司經營管理團隊高管都深度參與學習。
給大家舉一個案例,1998年8月,華為請IBM進場指導,啟動一個IT策略與規(guī)劃項目(IT S&P),這個項目金額只有500-600萬元,是一個先導性咨詢小項目。在項目的初期,高層的認知其實是差別很大,很多高管是持有觀望態(tài)度,還有一部分是明確排斥的,所以在這個項目所有的重要研討,老板任正非都親自全身心投入參與。當時一個讓人感慨的場景是:IBM顧問提供的報告資料有很多IBM專用術語和軟件詞匯,雖然華為項目組提前也做了大量的翻譯工作,還是有不少拗口,有些研討的內容任總當時不一定聽明白,但他堅持坐在會議室,認真聽顧問的講解完,這樣一來,其他領導也就不好意思借故離開,既然都來了,就參與進來認真向顧問學習,慢慢地大家對學習的內容就有了更多的共識。當時有一個產品研發(fā)體系的高管,在項目開始的時候經常遲到,任正非當場非常嚴厲批評了他,后來他就再也不敢遲到了,但畢竟內心不自然,這位高管在1999年3月啟動的華為研發(fā)管理體系IPD變革中離開了華為。
除了老板任正非親自參與學習之外,華為從組織層面為學習的持續(xù)性保駕護航,因為老板無法時時都在督促大家學習。在每一個大型變革項目,華為都成立三個層級的變革機構:變革指導委員會(RSC)、變革項目管理辦公室(PMO)、變革項目組。而且,華為變革項目組成員采用業(yè)務精英+種子的模式,讓“得勢”的人參與變革,而不像很多公司把某些部門不得勢“閑置”的人放到變革項目組。學習和變革,是為了尋找公司未來3-5年的糧草,如果不是位高權重的“得勢”人物在推動,怎么有足夠資源去匹配這個學習探索?這也是為什么業(yè)界很多公司學習別人優(yōu)秀實踐總是無法落地、只能當成故事來聽一聽的關鍵癥結——參加學習的人不對!。
華為向IBM等西方企業(yè)學習,除了自身的產品研發(fā)周期更短、資源浪費更少、客戶滿意度更高之外,還有一個非常積極的長遠影響:引入西方管理模式,也為后續(xù)走向全球化、讓西方主流通信運營商客戶接納華為打下非常好的基礎。華為通過英國電信(BT)的供應商認證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很多人好奇為什么華為可以通過這么嚴苛的驗證?這與華為從1998年開始向IBM等公司引入集成產品開發(fā)(IPD)和集成供應鏈(ISC)分不開,到2003年英國電信進場對華為做供應商認證時,這些流程已經在華為內部磨合了近5年,初具成效。
華為學習元規(guī)則4:功夫在詩外
“功夫在詩外”,是南宋大詩人陸游晚年給兒子傳授寫詩經驗時寫的《示子譎》這首詩中的一句。這首詩的最末兩句是“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以此向兒子傳授詩歌創(chuàng)作秘訣。詩翁積數十載的經驗,深深體會到要寫好一首詩,光講究詩的表面形式和技法,是遠遠不夠的,而應把功夫下在深入生活、在閱歷上下狠功夫,才能寫出讓人產生共鳴的好詩。
華為向西方企業(yè)學習,大致可分為兩種場合: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
正式場合的學習,是按合同規(guī)定來交付的,屬于商務層面公對公的范圍。華為依照IBM派來的顧問團隊人數(100余人)按1:3甚至1:5的比例配備華為團隊,一方面是讓更多華為人在業(yè)務上得到“嫡系真?zhèn)鳌?,另一方面也是在向顧問學習職業(yè)化,如何成為一個職業(yè)化的人。為了讓顧問處于最佳工作狀態(tài),華為特地騰出一棟獨棟大樓給顧問工作,按西方風格對辦公室重新裝修,專門順應顧問的生活習慣,設立下午茶點、咖啡等。
但值得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非正式場合的學習,這就是“功夫在詩外”的學習。
1998年8月,華為下定決心向IBM學習管理,首先啟動了一個前導性咨詢IT策略與規(guī)劃項目(IT S&P)。項目啟動不久,任正非要求華為高層每2周要請IBM顧問吃一次飯。每次吃飯,旁邊都有兩個年輕員工拿著筆記本做筆記。華為在飯桌上向IBM顧問學到了不少真功夫。據早期項目組成員回憶,關于呼叫中心(call center)的建設,一開始并不在咨詢合同范圍內,華為高層請顧問吃飯,酒過三巡時借著醉意冷不丁提問:“想請教老師一個問題,什么叫call center?”這時顧問也不會像在會議室對話那樣一板一眼,就坦誠地談了他的理解。等顧問說完,旁邊的一位華為中層干部則進一步用激將法來挑戰(zhàn):“雖然您是我們的老師,‘我愛我?guī)煟腋鼝壅胬怼?。您這肯定是在瞎掰,雖然我也是半桶水,至少知道還有某某關鍵要素都沒包含進來,沒有這個要素不可能跑得通……”。顧問于是承認:“我確實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但我知道IBM內部誰誰誰絕對是這方面的專家?!比缓笕A為人就記下這位專家的名字,過幾天請IBM項目組把那位專家找過來,華為高層想請他吃個飯,來回差旅費用華為全包。那位專家也受寵若驚,竟然被客戶點名邀請來中國交流,自己也信心滿滿:“沒錯,我就是這一塊的專家,找我就對了?!彼埠芨吲d,飛來中國后就完整地把最精髓的東西和華為說了,華為快速上手,而且一上來就是高手段位。當然,華為也不會占小便宜,事后按這位專家的職級加倍支付咨詢費給IBM。
以上只是一個小案例,華為在IT S&P項目向IBM學習,主要不是體現在合同交付件中,而是在飯桌上通過閑聊,在放松狀態(tài)下學過來的。在那個階段,不但華為高層請顧問吃飯,華為項目組在周末也經常帶顧問逛深圳找好吃的地方,這些都是有項目經費支持的;同時鼓勵項目組邀請顧問到家里做客,和顧問交朋友,構建個人關系,就是為了在非正式場景學得真東西。當然,IBM心里也很清楚,這個小項目只是前導性項目,大項目還在后頭,所以也希望IBM專家和華為人走得近一些,為后續(xù)的大項目營造良好的交付氛圍。通透的人,心有靈犀,表面看起來都有點憨。
任正非有一句名言:“華為干部就是做三件事:點兵、布陣、請客吃飯。”請客吃飯這件事,無論是做客戶關系,還是向老師學習,都非常重要。那些壓箱底的東西,往往都是靠私下、不經意中學到的,而且往往無法用文字能表達出來。人畢竟都是有情感的,飯桌上作為朋友之間交流,多傳授幾招都沒問題,這與在會議室中的商務對話完全不同。
華為人很少參加外部機構舉辦的培訓班,除了華為大學(2020年10月,華為大學被拆分為培訓部和戰(zhàn)略預備隊兩個組織)安排的崗位培訓課程之外,華為人成長其實就是靠做咨詢項目時與顧問交流,供應商選型時與供應商交流,招投標時與客戶交流?!盾髯印吩?“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當華為人與這些高手在一起朝夕相處探討,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我們經常對待知識說“如饑似渴”,如果真的達到這個境界,就得像華為人那樣,不能把學習僅僅停留在辦公室的“公對公”層面。
華為學習元規(guī)則5:春天打掃不了秋天的落葉
組織學習與個人學習不同,它需要等待一個時機成熟度,也就是內部的準備度足夠的情況下才啟動。
以華為為例,華為1987年創(chuàng)立,1990年開始從代理銷售走向產品研發(fā),但一直到1999年才從IBM引入IPD做系統(tǒng)性的產品研發(fā)規(guī)劃,也就是在混沌狀態(tài)走了十年才對產品動刀。
并不是一開始就這么干,是因為在這之前市場是華為發(fā)展關鍵瓶頸。1999年之前,華為通過市場部集體大辭職、起草《華為公司基本法》等舉措由亂到定;1999年之后,要繼續(xù)發(fā)展就需要由定到規(guī)模。要規(guī)模,必須解決產品問題,因為那個時期產品方面老是“后院起火”;在解決產品問題的同時,發(fā)現供應鏈體系跟不上,于是同步啟動集成供應鏈服務管理(ISC);之后在逐鹿全球,2005年華為海外營收占公司總營收58%,華為和很多大客戶(大T)進行戰(zhàn)略合作,在流程上對接,需要和客戶捆綁在一起做結算,這時發(fā)現財務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2007年啟動集成財經服務(IFS);2009年,公司已經位居信息通信行業(yè)全球第二,需要讓大家對未來的路形成共識,于是啟動了戰(zhàn)略管理,從IBM引入業(yè)務領先模型(BLM)。再往后面走,發(fā)現之前的一系列舉措讓組織變得太臃腫、總部權力感過強,需要激活組織,于是向世界上最好的“公司”——美軍學習如何構建一線呼喚炮火的作戰(zhàn)體系……華為,一直在學習的路上,沒有停步。但是它學什么,不學什么,都取決于學習時機的成熟度。
如果我們真的有靶心思維,就會理解:我們再勤奮,也在春天打掃不了秋天的落葉。
華為學習元規(guī)則6:一旦試點必須成
組織學習,表現出來的一種典型形態(tài)是管理變革,這其中有一個試點環(huán)節(jié)——也就是顧問給出方案后,企業(yè)找2-3個典型場景來驗證。很多人有認知誤區(qū),認為試點就是試試看,不行的話我們就停掉。如果是這么“隨緣”,我們永遠無法真正推動變革落地。脫下“人字拖”換上锃亮黑皮鞋尚且夾腳,何況管理變革本質是對組織權益的重新分配,怎么可能靠隨緣來輕易完成?
試點,從來就不是試試看。一旦啟動試點,就只有一條路:必須讓它成。企業(yè)領導者如果沒有把握讓試點成功,就不要啟動試點。這就像現代管理理論之父切斯特·巴納德所指出的,“領導者要懂得建立權威的原則,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發(fā)布無法執(zhí)行或者不能執(zhí)行的命令,這樣做只會削弱權威,影響員工的士氣。當有些命令難以執(zhí)行卻又必須發(fā)布時,領導人員要給與必要的教育和解釋,采用一些積極的激勵措施,確保命令得到執(zhí)行?!蓖瑯?,作為試點項目執(zhí)行者,必須理解這層意思。一旦公司安排本部門試點,就必須排除萬難讓它成!
在這里我舉一個華為的例子。
2007-2015年,華為邀請西方咨詢公司埃森哲進場幫助華為構建銷售管理體系LTC/客戶關系管理體系CRM,前前后后持續(xù)了八年時間。在埃森哲把LTC的變革方案輸出后,華為在全球找了兩個代表處來做試點,一個是歐洲地區(qū)部德國代表處,一個是中亞地區(qū)部土耳其代表處。王占剛時任中亞地區(qū)部質量部部長,是LTC在土耳其試點項目組的核心成員。當時的變革確實非?;靵y,主要是大家看不到變革給自己帶來什么價值。業(yè)務部門甚至對試點項目組說:“變革的最大價值,是解決你們這些人的就業(yè)。”業(yè)務部門對待管理變革的期望值過高,過于追求完美,導致試點困難重重。項目組內部私下嘀咕的時候也感覺很委屈“難道你希望幾千元能請一個孫悟空?”必須讓大家回到一個現實的共同認知上,必須讓試點成功。王占剛給華為中亞地區(qū)部負責人孫銘提出試點策略: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選擇核心去落子,首要回答一個問題:理解華為深圳總部(華為人把總部稱為“機關”,為了順應讀者的思維,還是采用總部的叫法)要試點的LTC,究竟是要代表處干啥?這個策略得到了地區(qū)部領導的認可,試點項目組于是著手干了幾件事:
一是抓住試點的本質。LTC雖然流程復雜,首要是改善業(yè)務質量;要改善業(yè)務質量,源頭在立項,在立項環(huán)節(jié)的質量把抓好,就抓住了牛鼻子。
二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來交流。所有說流程不好的人,都是沒看懂流程本質的人。當我們理解了本質,就有方法去詮釋。當與一線員工交流,需要用業(yè)務語言講流程;當與深圳總部領導交流,得用流程語言講業(yè)務。因為員工不懂流程,只在乎業(yè)務,要與員工溝通:拜訪客戶需要帶著目的去、帶著結果回,相當是把LTC流程術語做一個翻譯。
三是必須有“胡蘿卜”,沒有利益則沒人擁護變革。地區(qū)部與一線代表處討價還價,背后是做了利益交換。比如,深圳總部向一線代表處索要的銷售報表資料,由中亞地區(qū)部平臺來承接,不用一線代表處與深圳總部對接,節(jié)約一線代表處的時間。又比如,一線代表處貼報銷單,分類、格式等經常不合格,返回好幾次,于是中亞地區(qū)部聘請兩個留學生女孩子做兼職,把代表處貼報銷單的活也全部承接了,大大節(jié)約了一線客戶經理的時間。地區(qū)部幫一線代表處節(jié)約出來的時間,并非用于大家娛樂消遣,而是用于客戶需求分析和競爭對手分析。地區(qū)部對一線代表處要求:每一個重大項目,必須把權力地圖、客戶決策等信息搞清楚。
四是只有“胡蘿卜”而沒有“大棒”,就沒有對待變革的嚴肅性。試點項目組爭取到地區(qū)部領導的支持,讓領導相信平臺而不是相信某一個人:中亞地區(qū)部質量部掌握了中亞地區(qū)部干部任命的一票否決權,掌握了各代表處銷售任務的分解權。而一旦手中有棒,一線代表處就有所顧忌,對LTC變革工作就更加支持。
最終,華為中亞地區(qū)部土耳其代表處LTC試點大獲成功,成為LTC落地的全球樣板點。鮮花的背后布滿荊棘,還是那句話:試點,從來就不是試試看。一旦啟動試點,就只有一條不歸路,必須讓它做成!
本文轉自于 智慧云董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