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孩子天生的能力,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陪著孩子一起玩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
作者 | 李核桃 來源 | 男孩派(ID:boy666dj)
看到這個“行走的兵馬俑”,你作何感想?
原來,這個渾身是泥的宜賓小男孩,和姐姐一起在稻田里“打泥仗”。
你扔我一頭,我糊你一身,踉蹌幾步又扎進泥窩里,瞬間就成了這樣。
從孩子臉上依稀可辨的笑容里可以看見,他們玩的真是開心極了。
看到自家的孩子“野”成這樣,兩個孩子的家長也不管,還淡定地說:
“讓孩子隨意的玩吧!玩開心了就行。有大人在,應該沒什么(安全)問題的?!?/span>
無獨有偶。
就在前一陣,江西吉安下了一場雨,院子里積了不少水,小朋友們開心地跳進水里打起了水仗,渾身都濕透了。
媽媽就在旁邊看著,還笑瞇瞇地舉著手機拍攝。
“小孩子都想玩水,我就叫他們去玩幾分鐘啊。小孩子,讓他們體驗一下這個童年的快樂嘛?!?/span>
看看兩個小家伙,向天空踢水,向伙伴灑水,在水坑里撒了歡地跑,又一屁股坐在水里……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說:
“孩子有種魔力,能夠把平凡場所中不為人注意的角落變成興趣盎然的游戲場?!?/span>
千萬別小瞧一個能在一坑泥、一坑水中玩得忘乎所以的孩子。
會玩的孩子,更懂得為自己制造快樂,以及釋放情緒。
這也是為什么過去的孩子挨打、挨罵,卻很少有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童年缺少玩耍的孩子
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李玫瑾教授說過:
“會玩的小孩往往更優(yōu)秀,學習成績更好?!?/span>
可現實生活中,多少孩子的一天,不是在學校上課,就是在家里小課桌前的方寸之地刷題,幾乎沒有放松的時間。
前幾天,四川攀枝花一個小男孩打110,只為求得幾句安慰。
他哭泣著傾訴:媽媽只要一看到他不在學習,就打他。
哪怕作業(yè)他全部完成了,媽媽還要逼著他看書,無時無刻不在逼著他學習。
他苦悶、委屈、壓抑,終于情緒崩潰,只好找110求助,稱“我想永遠離開我媽媽”。
被學習裹挾得密不透風的孩子,絲毫沒有自己的喘息之地,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里的凱凱,才上一年級,就出現了專注力差、不合群、自卑等各種問題。
直到看了凱凱的日常生活才知道,他的課外活動全部被學習擠滿了,沒時間跟小伙伴們玩,也沒機會跟同齡人打交道。
短短一個假期里,媽媽給他布置了376套卷子、報了三個興趣班,并且以親戚家孩子暑假全部用來學習為例,鼓勵凱凱向別人家孩子看齊。
像凱凱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不在少數。
他們從早上七點半進校開始學習,晚上寫作業(yè)又要寫到十一、二點。
周六、周日又被各種各樣的課外班占上,繼續(xù)埋頭學習。
這樣每天都被學習安排得滿滿當當的日子,要過12年!
這種常年無休的高壓學習狀態(tài),有幾個孩子能夠樂在其中?
經常聽到網上有人吐槽現在的孩子脆弱、玻璃心,打不得、罵不得,稍有不如意就要死要活。
但是想一想,我們小時候,也沒有現在孩子這么多的作業(yè)、考試啊,更不會每天被父母批評、嘮叨。
即使被打被罵,我們也有時間跑出去玩,一玩起來就把煩惱拋之腦后了。
就像知乎看到的一個提問:
過去的孩子也挨罵甚至還挨打,為什么不會動輒抑郁、跳樓?
上千條回答,可以概括為一點:
過去的孩子雖然挨罵挨打,但他們有很多情緒出口,他們的生活除了學習,還有洗衣、做飯、照顧弟弟妹妹、在外面瘋跑……
是啊,孩子們的童年,需要玩耍、運動,需要蓬勃的生命力。
只有生命力越旺盛的孩子,內心才越陽光。
童年愛玩的孩子
未來內心更強大
什么是一個孩子真正幸福的童年呢?
我想應該如教育學博士錢志亮所說:
“有充足的睡眠,可以好好長身體; 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自在地瘋跑、暢快地運動、投入地觀察自然萬物、和小伙伴玩游戲、或者只是靜靜地放空、發(fā)呆…… 這樣的生活會讓孩子每天興致勃勃,感受著生活的樂趣,激發(fā)出內在生命力?!?/span>
但現在很多孩子的生活非常單調: 學校,家庭,兩點一線。
娛樂方式也比較單調:手機,電腦,電視,而這些又通常被家長視作眼中釘。
而且現在每個家庭的孩子數也比過去少,家長更容易集中力量去教育。
雙向夾擊之下,孩子受到的傷害就更大:成績沒考好,家長一批評就鉆牛角尖;老玩手機,家長一批評就跟父母吵架、鬧離家出走。
不是孩子非要鬧,而是他們的世界太小了,只有那么一點事,就顯得特別大。
但會玩的孩子,就不一樣了。
他有很多消遣的方式,遇到再大的事,也不會輕易被擊垮。
我同事的兒子喜歡打籃球,用他的話說:就沒有一場球解決不了的事,如果一場不行,那就打兩場。
摸底考試沒考好,打打球發(fā)泄完了,人就好了。
父母吵他了,二話不說出去打球去了,回來后,大家也都消氣了。
去年上高一,開始住校,同事擔心他第一次跟同學合住不習慣,結果他跟舍友打了兩場籃球,彼此就處成了鐵哥們。
他每天過得豐富而充實,練就了一顆強大的內心。
美國醫(yī)學博士斯圖爾特·布朗用了42年時間,跟蹤采訪了6000人,結果發(fā)現:
小時候沒有無拘無束玩耍過的孩子,長大后更難適應新的環(huán)境。
而那些自由暢玩的孩子,長大后無論社交能力、抗壓能力,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比較強。
會玩的孩子,無論性格還是行為舉止,都更為松弛、開放。
他們不至于把自己搞得緊張兮兮的,或者陷入刷題、考試、青春期苦悶里,不會動不動就鉆牛角尖,更能適應生活的復雜性。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愛玩、愛鬧,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就由著他去吧!
一個會跳、會笑、會鬧的孩子,比一個內心脆弱不堪的孩子,更讓父母省心。
孩子玩得痛快
人生才能活得精彩
每年高考成績出來之后,我們通常發(fā)現,那些成績比較好的學霸,都不是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相反都很會玩。
比如最近因“八米復習資料”走紅的山東學霸張瑤,她前不久剛被復旦大學醫(yī)學院錄取。
高考結束的這個暑假,她學游泳,練習吉他,不論是文藝類還是運動類,她每個都想試試。
之前的假期她也沒悶在家學習,或者練書法,或者學散打,或者去演講;
有時還玩變形金剛玩具、看科幻電影。
即使在學業(yè)比較緊張的高三,她也沒有放棄這些興趣愛好,甚至抽時間做了半個月的高中助教。
爸爸一開始還擔心玩太多會影響學業(yè),但老師卻勸他:讓她放松放松也沒什么不可,不要過多干擾孩子的時間安排。
他看女兒的學習成績沒受到影響,這才放下心來。
班主任說,張瑤學習時專注度非常高,一旦開始學就能完全沉浸其中,所以不管學什么都能很快上手。
“玩得痛快,活得精彩?!睆埇幧眢w力行地證明了這一點。
會玩的孩子在學業(yè)上更出色,這已經有太多的例證了,千萬別小看玩對孩子的補益作用。
生物學家馬克?貝科夫認為,玩耍能訓練孩子的應急能力,提升孩子的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遇到新環(huán)境時更具有競爭優(yōu)勢。
玩對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學習是一項高耗能的事,玩耍是一項高級的養(yǎng)腦方式。
當孩子學累了,家長就可以帶孩子到樓底下跑跑步、打打球,或者陪孩子下會兒棋、陪他聊聊天,讓孩子暫時遠離緊繃的學習環(huán)境,稍事休息。
勞 逸結合,互相補益,方 能長久。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伴
前不久看《超強大腦》,迷上了“超級學霸”王昱珩。
他小時候經常跟父母四處旅游、跑著玩,很少捧著書本死讀書,但依舊每次考試都能穩(wěn)居前三的位置。
后來,他考上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又在《最強大腦》中一舉成名。
女兒出生后,他又把愛跑愛玩的習慣傳給了女兒。
他會親手給女兒做微景觀海底世界,讓女兒在玩樂中了解生物的多樣性。
他會帶著女兒在院子里種花,親眼看到書本上講的“花期”。
還會跟女兒一起訓練小鳥叼硬幣,讓女兒對光合作用有更直觀的了解。
他覺得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太有限了,甚至跟老師商量,讓女兒每年只在學校呆一半時間,另一半時間跟他一起出去玩。
周末,他更是全天“失聯”,全身心陪著女兒蕩秋千、去海洋館觀察水母、和白暨豚嬉戲……
他認為,如果孩子連玩都不會,還談什么學習呢?
他一有空,就帶女兒去大自然撒野,探索世界的精彩。
因為他明白:孩子的世界里不應該只有課本、卷子,還應該有綠意盎然,更 有 活色生香的生活。
鄭淵潔說:“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方法教育50個孩子?!?/span>
玩,也是一種教育。它寓教于樂,寓學于趣。
讓孩子以玩的心態(tài)去認識世界的繽紛,比靠死記硬背知識點,要有趣得多。
讓孩子以放松的心態(tài)去跑、去樂,也比枯坐在書桌前兀自煩惱,要開心得多。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書本,還有書本之外更廣博的世界。
玩,也是一種成長方式。
而陪著孩子一起玩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伴、最可靠的學伴。
本文轉自于 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