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地限電受到了全球關注,多家西方機構據此下調了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美歐媒體則發(fā)出新一波的對中國經濟唱衰,并且拉響全球供應鏈將受中國限電進一步沖擊的警報。
▲高盛集團下調對中國2021年剩余時間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預測,稱席卷中國的能耗限制的影響是“對經濟增長的又一次沖擊”。
新冠疫情打擊了全球很多制造業(yè)基地的生產,中國大陸是運轉率保持最完好的地方,全球制造業(yè)訂單進一步向中國集中,這急劇拉動了中國電力消費的增長,對中國實現減排目標和統(tǒng)籌電力消費都形成了壓力。
然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無論從保障電網安全、合理安排電力消費方面,還是從把握經濟綠色轉型的進度和節(jié)奏角度,主動權都完全掌握在中國自己的手里。這一輪“電荒”決不是中國的“危機”,而是我們需要冷靜應對,充分厘清思路、準確把握前進方向的特殊節(jié)點。
首先我們要很清楚,中國經濟追求質量轉型一定要堅持,2030年的碳達峰的和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已經確定,它們所形成的倒逼力量要求我們順勢前進,而不能逆勢回走。中國22億千瓦的總裝機容量已經是美國的兩倍,卻只支持了約美國70%的GDP,這個格局決不能繼續(xù)無限擴大,我們縮小它的努力需要堅定不移。
▲28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召開保障供電緊急電視電話會議。會議強調,要全力守住民生用電底線。切實保障民生、公共服務和重要用戶用電。堅持“需求響應優(yōu)先、有序用電保底”,積極配合政府完善有序用電方案并推動落實,引導用戶合理錯峰避峰,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yè)用電。強化應急值班和信息報送,全面提升應急處突能力。
要看到,西方輿論圍繞這一輪中國“電荒”的炒作有把中國按回到“世界工廠”動彈不得的集體用意,我們既要把它們的聲音當做擴大思路的“第三只眼”,也要了解彼此不同的利益和立場,保持充足的獨立思考能力。
我們需要確認兩個基本事實:一是中國的發(fā)電能力基本充裕,進一步增加發(fā)電量和擴張發(fā)電能力對我們來說都不難做到。二是國家有很強的宏觀調控力,現在圍繞用電的各種問題都反映了出來,國家踩油門和踩剎車都有很多經驗,相關問題只要是應該解決的,一定都能夠解決或緩解得了。
具體說來,如果有的省執(zhí)行減排目標過于生硬,對工業(yè)生產造成了有損害性的波動,那么就應該總結經驗和教訓,讓“雙限”和“雙控”開展得更加穩(wěn)健,避免“大躍進”或“打擺子”。如果就是煤炭緊張,那么中國擴大開采和增加便宜電煤的進口都有可操作空間。很顯然,沒有一個問題是可以把中國經濟“絆倒”的。
總之中國的短期問題要解決,尤其是居民生活區(qū)限電這樣的事情必須盡全力避免,我們做到這一點的資源和手段很多,實現此目標無需附加任何其他條件。另一方面,我們的長期調整方向需要堅持,不能偏航,這要求我們一定要有主心骨,不能被多元利益訴求乃至外部的一些高分貝聲音擾亂。
目前世界范圍內突然面臨了一波“資源短缺”:芯片不足導致汽車等產量下降,英國出現油荒,德國等天然氣供應不足,美國連肯德基的雞肉都出現斷貨。疫情和地緣政治震蕩的疊加效應在擾亂經濟和人們的生活,下一步會發(fā)生什么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對問題的發(fā)現和確認還是挺快的,輿論應當說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我們對問題的控制和解決、緩解能力肯定也優(yōu)于大部分經濟體。所以中國人在集體層面完全不必有什么“驚慌”。我們就按照自己的方式,集中精力克服每一個出現的問題,同時盯住通向遠方的路,那樣的話,年底總結時,我們決不會輸,幾年下來,我們更不會迷航。
本文轉自于 環(huán)球時報